新闻中心
News
分类>>完美世界官网首页csgo《中国教育报》电子版 - 中国教育新闻网 - 记录教育每一天! 教育部直属出版机构-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完美世界官网首页csgo《中国教育报》电子版 - 中国教育新闻网 - 记录教育每一天! 教育部直属出版机构-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思辨法庭、雷锋课程、思政舞台、思享视频等,形式新颖、设计多元,别开生面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引领思想教育新风潮,形成亮丽的育人风景线。
近年来,广东省佛山市以全员思政、共研思政、融合思政、舞台思政、行走思政、网络思政“六花”齐开,打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格局。
强化全员思政。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全员思政,实现“处处是思政教育阵地,时时是思政教育契机”,让思政工作“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师生的价值体系,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开门办好“大思政课”的格局。市委宣传与教育部门联合举办三届全市精品“大思政课”系列赛事活动,设置小学、中学、高校、大学四个学段,吸引各类课程教师4000余名参赛;组织“学党史悟思想——庆祝建党100周年,百万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和全市同上一堂“诵读红色家书”思政课活动,锻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十万雄狮”强师工程。
带动共研思政。成立佛山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实施一体化共同体项目,发挥市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辐射作用,构建共通共享的一体化教学基地联盟,开展一体化教学研究、交流和展示活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经验。佛山市成为广东省小学道德与法治和高中思想学科教研基地后,创新思政教研机制,提升思政教研工作水平,通过“市级示范+区域协同+学校推进”的教研方式,探索与中小学学科德育协同创新、教学共研、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开展中小学教师跨学段模拟法庭辩论赛,增强教学衔接观念,打破各学段壁垒,提升学段承上启下的联通力,形成深度融合教研典型案例。
挖掘融合思政。深入挖掘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教育资源,绘制思政资源图谱,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理论课题研究,推出一批批课程思政示范课。举办“今天,我们这样学雷锋”跨学科主题教学展示活动,制定涵盖思政、语文、音乐、美术、劳动、体育与健康6门学科的“学习雷锋课程表”,实现“五育”融合、综合育人的目标。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统筹设计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艺术、体育与健康课程综合,强化协同育人,培育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登上“南方教研大讲堂”,深度探讨“双减”背景下学生课余生活成长价值等话题;举办“生命健康教育”思政大讲堂,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主题融入中小学思政课堂。
创新舞台思政。思政课改革结合时代特点,聚焦党史教育、法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主题,将思政课融入舞台艺术创作和实践,诠释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增强思政课的育人实效。举办三届“铸魂润心,点亮未来”舞台思政课展示活动和年度“思政音乐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艺术表达形式,通过生动真实的图片、录音、电视纪录片等资料,结合情景剧、朗诵、歌舞表演、绘画完美世界官网首页csgo、弹唱等各种表演形式,反映新时代佛山教职工和青年学生风貌,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
推动行走思政。推动思政课与实践、生活结合,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实现思政教育本土化、情感化。市教育和文广旅体部门统筹地方特色资源,设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爱家、爱乡、爱国的情感。南海区展旗学校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南三花”工委旧址上“童心向党,寻找身边的红色足迹”思政课,顺德一中师生走进顺德地铁3号线施工现场开展“感新时代经济发展,悟大湾区区位优势”思政主题活动。成立“青年思政教师宣讲团”,加强青年教师理论宣讲队伍培育建设,开展主题教育专题巡回宣讲,通过“订单式”服务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强化网络思政。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好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汇聚向上向善力量,以数字化赋能思政工作全方位创新,提高网络育人能力。用正面声音、主流价值、先进文化引领网络空间,实现网络思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渗透、同向同行,打造一批网络思政精品微视频。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思享先声”微视频录制及展播活动,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及移动终端设备,构建以“教学决策数据化、资源推送智能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评价反馈即时化、学习空间泛在化”为特征的教学环境。
踵事增华“六花”开,思政课成风景线。一次次生动的育人实践,走出了一条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思想教育守正创新发展之路,构建出佛山“五好教育”新形态,展现了意气风发、奋力创新的精神面貌。(何晓锋陈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