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分类>>想做健身教练的人还多吗?
想做健身教练的人还多吗?2023的这个春季,连锁健身房都不开新店了。 随之而来的是教练招聘需求降低,紧缩传导至上游,参与零基础教练培训、国际认证培训等从业资格认证的新教练也在变少。
「今年第一季度相比去年同期并没有明显转好,旺季不旺。原来期待的疫情结束后的教练求职复苏,目前没有看到迹象」。国内某零基础教练培训机构的对外负责人告诉精练 GymSquare 。
事实上,行业增长的放缓也在加速健身教练的淘汰。根据精练 GymSquare 发布的《 2022中国 健身行业报告》,2021年有40.4%的教练在疫情后更换了工作单位,同比增加6.7%。流动性的增大也让部分教练离开了健身行业。
此外,健身教练的职业保障尚不完善,「欠薪」和「不按时缴纳社保」在近几年的频繁出现,也让曾经因高薪向往教练职业的潜在从业者们望而却步。
「教练职业焦虑」的背后,或许不应仅归咎于雇佣教练的场馆,从业者的行业素养也来到了更被挑战的阶段。
加之经验丰富的老教练,和从业背景更加多元的白领组成的「兼职新力军」,全职教练的从业空间正受到多重冲击。而对于门外的新人来说,想做健身教练早已难匹配培训机构「月入过万」的宣传口号了。
作为全职健身教练的两项主要分支,私人教练与团课教练都在中国健身行业的 30 年旅程中经历过兴起与热潮。并在当前,处在回落周期中。
团课教练的出现时间,会比私人教练更早。上世纪90年代末,首批综合健身俱乐部进入中国市场时,团课是会籍收入的重要引流方式之一。
90年代末,私教业务尚未出现。直到2007年前后,私人教练——这个每小时数百元、单笔订单几万元不等,主要提供一对一健身课程服务的工种开始兴起。
彼时,也是以赛普、567GO等为代表的国内零基础教练培训行业的早期机构成立时期。但在这一时期,因场馆的营收来源发生变化,团课教练的价值开始被低估。
私人教练的井喷在2010年后出现。私教工作室创业潮、持资本入场的24小时小型健身房接踵而至,伴随商业健身房发展势头仍未减速,及政策引导下的全民健身风潮,使教练缺口持续放大完美世界官网首页csgo。
此时,赛普、锐星、清波等零基础私教培训,开始向行业输送大量教练。同时,NSCA、ACSM、ACE和NASM组成的国际认证也开始成为一部分教练的选择。
与此同时,超级猩猩、JJ Fitness、Shape等按次付费的精品团课健身房的产生,加之各品牌开始对「明星教练IP」的孵化,团课的价值也再次被释放,也推动更多团课教练进入行业。
以2019年拟上市的赛普健身培训披露的财报可洞见该时期私人教练职业的火热程度:2017年,赛普的净利润1.05亿,同比增长1109%,几乎是一个现象级增长的企业。「零基础培训,分配工作,月入过万」也是该时期的招生广告标语。
零基础健身培训作为高毛利,但极度注重招生增量的生意,其运营状况一定程度可洞察当前全职教练市场的流动。
赛普在2019年通过上市公司重组计划终止,官方公布的原因为「市场环境变化导致未能就部分交易条款达成一致」。虽当时外界推测导致双方终止交易的主要原因是财务规范与政策原因,但从目前来看2019年作为健身培训行业下行的转折年份,行业周期的判断可能为主要原因。
更加深度的影响也随即到来,赛普的部分培训校区开始关停,主营团操教练培训的567GO公众号停更并删除既往所有内容,费恩莱斯健身学院与鹿晨辉梦想健身学院的相继关闭,都在阐述健身培训行业身处的困境。
而疫情的到来更是雪上加霜。虽然中间有过短暂回温,但在去年底精练GymSquare对几位资深培训师的采访中得知,培训频次、参与学员的数量仍相较疫情前缩水严重。在近日的回访中,几位培训师表示「今年一季度相较去年底,也没有明显的增长」。
某头部零基础健身培训机构也告诉精练GymSquare,「今年一季度环比要好,但同比并没有明显转好,旺季不旺。原来期待的疫情结束后的复苏,目前没有看到迹象」。
「分配工作,月入过万」的广告语曾吸引诸多行业外人士向往,「中国健身教练收入过高了吗?」也曾成为业内外讨论的话题。这足以洞见曾有一段时间,「低门槛,高收入」已然成为健身教练的标签,也直接助推了教练群体的扩大。但全职教练收入的抗风险能力,线 用户红利逐渐消失,课程购买回归理性
作为解除疫情管控后的第一个旺季,精练GymSquare曾就「行业复苏」采访十余家场馆,其中有数家场馆提及「后疫情时代用户更加谨慎,因课程购买而产生的大额订单已成为过去式」。
用户红利的消散趋势从数据中也可感知,根据精练GymSquare发布的《2022中国健身行业报告》,截止2021年年底,全国健身房活跃用户总量为2420.2万,1.7%的渗透率较前两年并没有出现明显增长。
这进一步导致了场馆营收和教练收入的下降,也迫使大量教练离开行业或寻找副业,并减缓了新教练进入行业的积极性。
这无疑对自由教练后续的获客提出更大挑战,但目前有信心从全职教练辞职的自由教练,很大概率都是有一定客户基础、从业时间较长的教练。
更强的学习能力、更完善的社会经历,以及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带来的向用户推荐课程时不易产生的「动作变形」,都会使这批自由教练挤压全职教练的空间。
且机器无法取代的面对面沟通所带来的情绪价值,将成为教练的必修课。面对效率工具和线下交互的用户,提出鞭辟入里的问题,出色的共情与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