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知识
Fitness knowledge
分类>>脚下有路 行者无疆
“嫁女不嫁地质郎,一年四季到处忙。春夏秋冬不见面,回家一包烂衣裳。”这是地质工作者之间流传的一首自嘲逗趣的打油诗,谑笑之余,可见地质工作者们常年跋山涉水、风尘仆仆的辛苦。
近日浏览科学网博客,却让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位特殊的地质工作者,他在工作之余,用手中的相机捕捉山川之美,用纸笔记录行走之思,同时还写作并发表了百余篇有关预防预报地质灾害的科普文章,为地质科普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就是就职于北京市地质研究所的年轻地质工程师马志飞。
地质工作者进行野外工作,常常置身于罕无人烟的荒山野岭、深沟大河,长期的辛苦跋涉中,一个地质包、一张图纸、一支铅笔,就是他们全部的行头。食宿条件简陋、体力耗费巨大甚至存在很多潜在的危险,都是地质工作者们要面临的困难。
而在马志飞眼中,野外工作的乐趣远大于辛苦。他至今记得,当年刚来到北京参加工作,他就出差来到北京市门头沟区最西端的灵山。当连绵的青山、漫山坡的草甸还有那悠闲漫步的牛羊一一映入眼帘时,原本对北京的印象仅限于高墙大院红墙绿瓦的他,立刻沉醉在了这片未经雕琢的自然风景之中,之后的考察测绘都做得特别带劲儿。
正是怀着这份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对地质工作的满腔热情,马志飞将每一次野外工作都当成是一次旅行和学习的机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参与工作,从工作中发现美丽,收获快乐。
也是在工作之中,马志飞发现了自己对摄影的热爱。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原来的地质三大件“罗盘、锤子、放大镜”基础上,又发展出“GPS、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新三大件。在野外工作中,无论是采集岩石样品,还是定点描绘,马志飞都需要拍摄照片作为原始资料。
时间久了,他也就逐渐喜欢上了摄影,到野外工作的时候都习惯带着相机,每当看到奇特的地质现象或美丽的山川风景时,就会顺手捕捉下来。
如今,这些摄影作品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系列,马志飞将它们命名为《脚下有路 行者无疆》。这些作品主要包含两方面的主题,其一是美丽的自然风景和地质奇观,这也是广大摄影爱好者普遍熟悉的部分;其二,则是常常被人们忽视的地质隐患,譬如公路边坡的崩塌、矿区田地里的地面塌陷等。
作为专业的地质工程师,马志飞所从事的研究便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治。多年的防灾减灾工作,让他比普通人更清楚防灾的重要意义,也自然地在摄影题材的选取上体现了他的工作特色。爱好源自于工作,工作又寓于爱好,马志飞心中那份作为地质工作者的使命感,萦绕在心头从未减弱。
从小热爱文学写作的马志飞,从高中时就开始在校报上发表习作。可投考了理工科高校之后,课程安排中没有了语文的身影,马志飞也失去了文学的熏陶,这么多年过去,他心中一直为大学时代文学教育的缺失感到遗憾。幸而在读研期间的一次野外考察后,让他重拾了写作文章的那支笔。
2007年,马志飞来到山西省晋城市的一个矿区进行地质勘探,在这个以煤炭产业著称的城市,马志飞看到了令他触目惊心的一幕:广阔的庄稼地里居然到处是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长至数百米,宽达几十厘米,走路时一个不小心都有掉落进去的危险。他当即拍下一组照片完美电竞官方网站,回到驻地后连夜完成了他的第一篇科普文章《来自地下的威胁采空沉陷》,随后投递并发表在了北京自然博物馆主办的科普期刊《大自然》上。
第一篇科普文章的顺利发表,让马志飞初尝科普写作的成就感,也让他找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勤工俭学之路。不同于其他同学做家教或是小买卖,科普写作不仅不耽误马志飞的学习,还要求他在钻研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用平实的语言将所进行的科学研究转述给外行人听,这对他理解消化专业知识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工作之后,马志飞依然坚持将科普写作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结合他的研究内容,在防灾减灾的宣传工作上努力着。
他直言,对于地震之外最常见的六大类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很多人都还不甚了解,更不懂得如何防患于未然。正是这份必须对地质灾害进行科普宣传、让更多的人懂得如何防灾减灾的责任感,让他在科普写作的道路上孜孜以求,笔耕不辍。
近几年,马志飞已先后在《城市与减灾》、《中国减灾》、《生命与灾害》、《科学画报》、《百科知识》、《科学24小时》等多家杂志发表了百余篇有关地质灾害的科普文章。2010年和2011年,他的科普博文还连续两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全国科学博客大赛”上获得奖项。
每次看到自己的文字被发表,马志飞心里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欣慰。而最让他自豪的是,他已有三篇科普文章入选了中学语文试题。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了中学生的说明文阅读试题,马志飞坦言,高兴过后,压力也更大了。以后写文章要更细心严谨,否则,就要误人子弟了。
宣传防灾减灾的责任感日益强烈,同时对科普作品的质量精益求精,相信马志飞定会为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科普文章,为地质知识的普及事业添注新的力量。